~開蘭第一城。頭城~
翻閱"頭城鎮志"、"續修頭城鎮志"或從地方耆老、文史學家的口耳相傳中,頭城從未真正有建築過城牆。
之所以稱為頭城,應源於吳沙公翻山越嶺,移墾蘭陽,開墾第、築土圍,建立了漢人第一個聚落,稱這個區域為頭城。
爾後逐漸往南開墾,有二圍、三圍、四圍、五圍......。
呼~讓我壓了兩年的照片,頭城老街是我2010年去福隆看沙雕展時,順道去逛的一個景點!
位於頭城車站前和平路上的頭城老街,是近幾年整理出來的老街,短短的老街有許多豐富的建築物可以觀賞,花點時間來逛逛!
建築物中有屬於清代傳統閩南風格建築,也有日治中期以前磚造洋樓,還有日治後期鋼筋混凝土建築....還有其他豐富多樣的建築物喔!!
走一趟頭城老街,彷彿進了時空隧道,細細觀賞各時代的建築風格吧!
~頭城老街~
位於和平路上的頭城老街,由頭城車站走來不到十分鐘的路程,看到這個白色的"頭城老街"扛棒,老街巡禮就此展開!
這邊真的是老街啊!除了建築物,幾乎沒有觀光客,也沒有店家可以購物什麼的!
我們大概逛了一小時不到,整個老街就走完囉!大都是走馬看花,也沒有很認真觀賞啦!照片倒是記錄了一些特殊建築~
~盧纘祥居所~
盧纘祥先生為宜蘭縣首任民選縣長,年輕時不但經營商行,成立株式會社,並與鎮內同好組成"登瀛吟社",頭城詩人輩出,文風鼎盛,盧老縣長居功厥偉。此宅於日昭和3年(1928年),由台灣總督府營繕科宋組平先生設計建造。
此建築在建構一個以總督府為標竿的地區表徵。宅第佔地廣闊,建築宏偉,日式屋頂上有西式風格的老虎窗,正面設有迴廊連接兩側,正門圓拱形居中,氣派非凡;牆身為洗石子,並以白色面磚裝飾,又呈現出文人般樸實與無華的內蘊。
圍在圍牆內的古蹟大有來頭啊!由於目前還屬於有人居住的民宅,所以並沒有對外開放!只能隔著圍牆細細觀察這棟頗有歷史痕跡的古蹟囉!
~大池塘~
盧纘祥居所前的大池塘是烏石港的舊址,一旁的林本源租館早已拆除,只留第一落宅第的局部廳舍,還有一張舊照片供遊客觀賞!
~十三行~
清代的頭圍,因水運的便利,成為葛瑪蘭地區南北貨物的進出口岸,商賈往來頻繁,交易絡繹不絕。
十三行位於老街北段,建在河道碼頭旁,便利船隻入港卸貨及裝貨,為當時最大的行郊,傳為盧家的船頭行及倉庫總稱。
建築為閩南式風格,紅瓦斜屋頂,屋身以木結構為主,土埆承重牆擱式,立面簡樸。
內部空間格局為"前店屋、後合院",騎樓廊道是不對外開放的內建走廊,通道曲折複雜兼具防盜的功能。
走過了大池塘看到一棟木建築,原來是十三行啊!
~頭城老街~
十三行前的壁畫,小小的頭城老街縮影,不難想像當出繁華的樣子!
~北門福德祠~
位於老街北端,清同治2年(1863年),由於商業的興盛繁榮,頭圍接上的店家位鎮守財氣,特於接的南北邊,各興建一座面向街道的福德祠,祀奉福德正神。這在台灣地區的街道空間建築上,最具獨特,不但有守財的意涵,更具有空間界定的意義。
現今的北門福德祠為日大正5年(1916年),由黃炎日所發起,並由康振德等民眾捐資修建,同時供俸土地公、土地婆,廟內神龕、神案及供桌,均保存完整,為當時的作品。
~北門福德祠~
~頭城老街~
福德祠前方的幫浦,現在這種打水的幫浦很少看到囉!
只有鄉下地方還找的到這個古董了吧!
~頭城老街~
老街啊!就是要有大樹來襯托才像老街啊^^
~吳朝陽宅~
吳宅的創建人為吳裕,約於日昭和5年(1930年),邀請唐山師傅乘坐帆船渡海來頭城興建的。
屬於昭和時期典型的店屋形式,建築立面儉約樸實,結構採鋼筋混凝土為柱樑,騎樓柱仿希臘古典愛奧尼克(lonic)凹槽柱身及柱頭,女兒牆以洗石子塑卷草及鮑魚飾。
原建築為面寬二間、深單進的一層樓,後期續建第二進。第一進上有"樓井"(挑空)與樓拱頂相通,是較為特殊之處。
~慶元宮~
建造於嘉慶元年(1796年),為本鎮最古老的廟宇,正殿主祀媽祖,左右兩次間的配祀五穀大帝、倉頡夫子與文倉帝君。
慶元宮,雖經過多次翻修,至今仍可從當年唐山師傅運來的大量砂岩壓艙石所雕刻的石柱、石枕、石獅、門聯...等,看出頭城人對文物保存的用心。廟內古物甚多,前殿明間對聯為頭圍縣丞會稽朱應錫於清道光9年(1829年)所題。該落款上款"歲在屠維赤奮若橘相之月",是少見的黃曆用法,頗具歷史價值。
~慶元宮~
~慶元宮~
慶元宮前的廁所,牆上是可愛的木雕,男女有別喔!很特別的標示吧!
~頭城文化館~
走過慶元宮,來到了頭城文化館,裡面展示一些廟會用的道具,臉譜什麼的!
兩年前逛的老街,還真記不起來細節啊!
~源合成商號~
約建於1920年代,屬於日治大正時期的建築,當時日本政推動西化政策,所以該時期的建築傾向西式的三連弧拱磚牆立面,有紅磚、拱柱列,搭配豐富的雕飾或以洗石子來仿效石材的效果,讓整體外觀顯得較為華麗。
源合成商號為當時的米商,經營小賣的文市商貨交易為主。其建築形式為單進三間,左右邊間後側有一窄長一層坡矮厝,構造為硬山擱檁,紅磚牆上擱楹仔、桷仔、瓦養及屋面瓦,亭仔腳則採磚砌圓拱與圓柱。
臨街立面三連拱與洗石子圓柱相互輝映,女兒牆作泥塑牌樓,有花草裝飾,中書"源合成"。
因基地較淺,僅深一進,中央間後方為庭院,左右間設有過水廊。目前整體保存尚佳,最值得細細觀賞。
~源合成商號~
紅磚亭仔腳很有復古風味吧!
~南門福德祠~
南門福德祠與北門福德祠同建於清同治2年(1863年),南門福德祠層全部翻修,當初的建築原貌已不復見。但從照片上比對,現今的外貌仍大約維持著原有的樣式。
祠內有一聯曰:次天子位一,守諸侯寶三,頗值得細細賞味。南門福德祠與北門福德祠遙相呼應,形成老街特有的"端點圍閉式"街道空間,見證當年的繁華盛況。
~泥塑鰲魚洩水口~
~楊婆婆麵粉煎~
車站前的小攤販,逛完福隆沙雕肚子也餓了!在前往頭城老街前,我們到處尋找可食物品!
原本想來吃各豆花解解渴的,卻發現店內沒有座位可以內用!
又剛好看到麵粉煎鹹食有素的的,話不多說,那就來一份吧^^
~楊婆婆麵粉煎~
看來看去.....點了一份火腿玉米口味!口味如何,我還真忘了ㄝ!可以稍稍填飽一下空空的肚子啦!
~老街資訊~
台鐵頭城站前,步行約十分鐘,就可以看到和平街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