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鄭家大屋~澳門唯一的"榮祿大夫第",近年來才整理完成,重新開放參觀!!)
鄭家大屋是中國近代著名思想家、實業家、慈善家鄭觀應的故居(1842~1921),鄭氏在此屋輯著的不朽著作<盛事危言>,曾影響了清光緒皇帝、孫中山和毛澤東等人,對推動近代中國的變革產生重要的影響。來逛逛這個列為世界遺產的大屋吧!!
大屋是由其父鄭文瑞所建,建築年份約在1869年。
是一院落式大宅,現建築佔地約四千平方米,縱深達120多米,依序為大門、輔助防區、門樓及門樓後兩座嶺南傳統院落式建築組成之主房區。
房區之間有寬長的通道和內院相連,而門樓將主次建築隔開。
主房南區原有一花園及若干建築物,後來出售改建為民宅。
大屋雖主要以中國嶺南形制建構,但卻有別於一般中式民居建築,特別是將抬樑式的主廳置於二樓位置的作法更是罕見。
另外,室內天花泥塑圖案、門楣窗楣的式樣,以及外牆抹灰等建築細節,也體現外來文化的影響。
(踏入門樓右側牆壁的簡樸神龕,前方置有石供桌)
神龕兩旁有一幅以竹為裝飾的灰塑對聯,文化局在修復過程中,發現神龕共有十八個顏色層,說明它經歷不下於十七次的翻新,現在看到的灰塑對聯亦曾多次修改。
看來這個神龕跟我們拜的土地公有點異曲同工之妙,添福、添祿、生財、生子,大致上就是祈求平安健康的意思。
(通往大宅的第一道門~月門,門樓上刻有一幅寫著"留月"的琉璃漏窗,寓意訪客到訪時,停留於月門前,與月門相互呼應。)
琉璃漏窗旁的竹形灰塑對聯,上聯為"駐馬客欣榕蔭古"、下聯為"步蟾人賞桂香濃"
"步蟾人"比喻登科及第,對聯又蘊含"蟾宮析桂"的典故,由此估計昔日院前應種有桂花樹,如今改種植一棵桃樹了。
經過月門,是一條約30米的巷道,稱為"轎道"。
訪客前來拜訪時,進入正門後要走過這條筆直的轎道,在門廊前下轎,才步入主樓區。
隨客人而來的轎夫和侍從留在門廊外,坐在轎道的石板凳等候。
海豚姊妹經過這個月門時,"留月"兩個字,上看下看、左看右看,都覺得是"雷月"啊!!!!!一整個大錯亂XDDDDDDDD
(門樓院落彩塑牆身)
門樓的牆身上,共15米長的彩塑,都有不同的寓意,總共五幅不同的圖案。
海豚只擷取兩張比較特別、也看得出來的圖案來介紹囉!!其餘的就留給旅客來猜猜意涵吧!!
上圖是第二幅,有五條鯉魚游向一座有龍頭的門,表示"鯉躍龍門"。
下圖是第五福,山水畫,畫中有一人拿著古琴過橋前往遠處的房屋,名為"提琴訪友",藉此表達高雅的生活。
(掛有"榮祿第"牌匾的門廊)
鄭觀應的父親、鄭文瑞為人樂善好施,曾多次受清廷政府表揚。
光緒七年(1881年)獲賜封"榮祿大夫",為文散官名,在清代屬從一品官。
轎道盡樓的門廊,屋簷下掛有"榮祿第"的牌匾,顯示這是一座官宦門第。
看來海豚誤打誤撞的進入一個官宦之家啊!!這個近年來才開放的景點,讓海豚列為必訪之地,來瞧瞧裡面的建築物吧!!
(崇德厚施)
榮祿地門廊內懸掛了"崇德厚施"的牌匾。上款是"太子少保兵部侍郎山西巡撫一等威毅伯曾國荃",下款是"誥封榮祿第大夫鄭文瑞敬"。
曾國荃是清末湘軍首領曾國藩的胞弟,是湘軍一名悍將。1864年領軍攻破太平天國首都天京,獲"加太子少保,封一等伯爵"。
牌匾上的四個大字是由當時任山西巡撫曾國荃所題寫,以表揚鄭家在光緒丁丑年(1877年)至戊寅年(1878年)間的華北大旱災中賑災有功。(史稱丁戊奇荒)
至於上下款對調而寫,是因為鄭文瑞根據曾國荃的題字派人刻成牌匾,讓出上款,列出曾國荃的官銜以示尊敬。
只能說將軍們的頭銜真的好長,要不是有語音導覽,海豚還真記不住這麼長的頭銜啊!!
(主樓群)
經過轎道、跨越門廊,我們來到主房區囉!一排二層樓的水泥房舍,就是我們要參觀的重點建築啦!!
主樓群主要由餘慶堂、方形內院和積善堂組成,均面向內港。
建築的角落都有QR Code可以掃描,裡面有詳細的解說建築物的作用及特色,海豚這回很認真的參訪啊!!
(圍牆)
圍牆以瓦片堆疊成三角形的形狀,不只美觀,應該也有些許的防盜措施吧!!
畢竟破壞這個瓦片也需要一點力氣與時間,破壞的聲響足以讓屋內的人做好防禦動作囉!!
(古井)
前方空地有一個遺留下來的古井,上面的轉輪裝置,應該是提水時使用的便利工具吧!!
至於,這口井,為了遊客的安全,已經封閉囉!!
(僅留牆面的後門樓)
積善堂二樓的後廳有走廊連接毗鄰的一座兩層高的長形建築,今稱"後門樓"。
此樓是鄭觀應所建,他與妻房曾居住於此,也在此編輯與整理著作<盛事危言>。
現建築物已被後人變賣及遷拆,僅遺留下這面牆壁。
後門樓位於前院的盡頭,立面上開有木百葉窗,窗頂寫上"日月光華"四字,百葉窗兩旁有灰塑對聯。
"四壁山環水繞,一荷月影花香",營造了清幽翠綠的意境。
(余慶堂~鄭家的祖屋,建築群中最宏偉,裝飾最講究的建築)
門口掛上的"通奉第"牌匾,"通奉大夫"是鄭觀應伯父鄭文經的官名。
兩側對聯寫著"前迎鏡海,後枕蓮峰","鏡海"指的是澳門半島與氹仔之間的海面,也是澳門的古稱。
"蓮峰"指澳門北面的蓮峰山,現稱望廈山,蓮峰山是澳門地形象蓮花而得名。
此對聯是鄭觀應的墨寶,簡單蓋括了大屋背山面海的環境格局和景觀意象。
餘慶堂採用兩進三開間設計,每進地台漸次升高,而且第一進有兩層,第二進三層,更加強了步步高升的意味。
凸顯了居於房屋後方的長輩身分,也反映出中國傳統社會的倫理尊卑觀念。
(餘慶堂二樓主廳布局對稱,中央橫樑掛有餘慶牌匾。)
"餘慶"出自於<易經>的<神掛。文言>:積善之家,必有餘慶。
從這裡反映出鄭文瑞對於慈善事業的熱誠,並相信行善能為鄭家帶來福氣。
主廳內四條木柱,又稱金柱,分別掛有兩副楹聯,均刻於同治八年(1869年)。
(另一棟較為簡樸的是積善堂,由鄭觀應同母胞弟鄭思賢出資興建,同治十二年、1872年落成,應較主屋餘慶堂晚)
積善堂一樓有前、後兩廳,兩廳之間以天井和隔扇門分隔,以助空氣流通、引入光線和遮陽隔熱。
據說大屋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如同"七十二家房客",高峰期住了180戶,約有500人之多。
從積善堂地面的紅黏土大階磚,可以清楚看見昔日大屋分租時的隔跡,上有兩道黑線,是昔日大廳分隔為居室時留下的。
分租時期,鄭家後人仍居此處,負責收租及管理事務。
(積善堂與餘慶堂的二樓前廳都長得差不多,海豚都忘記哪一張圖是哪一個地點了!!??)
積善堂與餘慶堂格局與面積相差無幾,都是兩進三開間的設計,前廳有兩層高,後廳三層。積善堂的裝飾較少,可見其地位次於餘慶堂。
鄭思賢曾為這座房子添置一批家具,雖然一度流失,但經由文化局重新收集回到鄭家大屋。
這套家具椅身及椅腳上刻有"鄭積善堂"和"曜東重置"字樣,據說昔日各房會搬自己的椅子到大花園欣賞戲曲,而為便於辨別自家物品,會在上面刻上本身的堂名。
海豚居然沒細看椅子上的痕跡啊!!!!
(單進三開間的文昌廳及門廊)
文昌聽主要為鄭氏族人讀書的所在地,前面附有一座門廊,中間以月門分隔,穿過門廊便是大花園。
月門有彩塑對聯,上聯"現陰陽而合",下聯"借樓閣以撐天",橫批為"祥光",輔以四藝(琴、棋、書、畫)的彩塑裝飾,反映主人對子孫的期望。
上聯最後一個字已經剝落缺失,有人猜是"一"、也有人說是"德"、更有人說是"道"。
因為沒有文獻紀載,故修復時不予填補,有興趣的遊客也可以玩玩填字遊戲。
文昌廳裡面有鄭觀應的相關介紹,海豚忙著拍這個美麗的月門,裡面的介紹倒是沒有仔細參觀啊!!
(大花園)
文昌廳外的大花園,昔日模樣已不復存在,但是在清理花園時,發現其鋪地為不規則的小麻石,與澳門早期街道的"石仔路"鋪地類同,因此據此復原。
在舊時的們,這種鋪地不只用於馬路,一些住宅建築的內部控地也使用,鄭家大屋的這塊花園鋪地應是一例。
這個遺留下來的大花園,其實面積小了不少,大致上就留下了這條小石子路,供遊客遙想一番囉!!
(亞婆井)
鄭家大屋位於亞婆井前地附近,這口井稱為亞婆井!!
聽說喝過這口井的水,要不停留在澳門不想離開,就是還會回來澳門遊玩,藉此表示澳門的土黏人啊!!
海豚沒喝這個井水,但是整理時隔近一年的遊記時,發現澳門好多地方沒去耶!!
果然,會動了想再到次一遊的念頭啊!!!
走訪一趟鄭家大屋,看到不同時期影響的建築物,很有趣。
<鄭家大屋開放時間>
10:00~18:00,17:30後停止入場,週三休息,免費參觀。
旅行日期:2018.12.1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