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瘋堂。散策)
澳門半島的新興景點,以有瘋堂稱號的望德聖母堂為中心,保留最完整的葡萄牙建築群,現在轉變成一個文創園區,一起來逛逛吧!!
(瘋堂斜巷)
瘋堂以望德聖母堂為中心,以往這裡是華人天主教徒聚集之地,也是中國內地教徒為避清政府追捕的避難所之一。
昔日澳門有許多麻瘋病患,首任天主教澳門教區主教賈耐勞在1568年來澳後在這裡設立了"辣撒祿痲瘋病院",並附設一所小教堂,名為"聖辣撒祿堂",供俸聖母望德,是望德聖母堂的前身。
1576年羅馬教廷宣布在澳門設教區後,聖辣撒祿堂成為澳門當時的主教座堂,後來主堂才改為聖母聖誕堂。
1886年重建成現在的望德聖母堂。
也因為瘋堂的稱號,附近幾條大馬路的名稱都跟"瘋堂"有相關聯,比如我們走的瘋堂斜巷就是一個例子。
來到這裡,望德聖母堂海豚沒拍照,也沒進去參觀,因為門口在舉行婚禮啊!!!海豚就沒有參訪囉!!只好留待下回再參觀啦!!
(清安醫所)
望德聖母堂旁邊的小醫所,隸屬於澳門天主教會的非牟利醫療機構。最初設立的宗旨是使教友有一個療養之所,也讓老死者有地殯殮辦喪。
後因病人漸多,地方不敷使用,1957年決議將舊院重修及改建。
1959年1月17日新院落成開幕,服務範圍包括內科、兒科、針灸科,有病床70多張,經費主要來自入院者床位費。
(大瘋堂)
望德聖母堂對面的一間三層樓華麗建築,門口匾額掛上"大瘋堂"三個大字。
海豚去年年底到訪時,看著一片荒廢的景象,不曉得後續會不會整理成一個可供參觀的景點呢??
(鵝黃色的葡式建築,迴廊的拱門看起來好有異國風情。)
(彷彿被大樹環抱的仁慈堂婆仔屋)
瘋堂地區的重點行程之一~簡稱為婆仔屋的黃色葡式建築,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年紀了!!
海豚當初看到雜誌,就是被這個景觀給吸引的,鮮黃色的葡式建築加上兩棵巨大的百年老樟樹,這個景觀真的好美啊!!
二次大戰日本侵華時期,這兩棟建築物是難民和窮人的避難所,因此有"貧窮者之家"的稱號。
另一個說法是,這裡原本是葡萄牙商人的別墅,後來捐出當老人院,因住滿婆婆,也稱為婆仔屋。
不論是哪個說法,這個地方保留下來,轉變成一個新的展演空間,是值得一逛的好地方。
(百年大樟樹屹立不搖的守護著這個建築物)
除了展演空間之外,裡面還有販賣葡國商品的葡國天地百貨。
海豚光是在門口看這個景觀,都看到忘記去逛商店啦XDDDDDDDDD
裡面應該賣有一些有趣的小東西,也只能留待下回再來看看囉!!
(瘋堂斜巷的葡式風情)
漫步在瘋堂斜巷內,隨處可以看見葡式風情的建築物,連地上的碎石子小路都別有風味。
有一種瞬間來到歐洲小鎮的感覺耶!!
(澳門演藝學校。音樂學校)
亮黃色底牆、綠色門窗加上紅色線條,這座色彩繽紛的房舍是一間學校啊!!
(文化局)
塔石廣場上黃白色調的巨大建築物,正面拱門還算不清,是澳門文化局來著。
話說,姊妹倆原本打算在這裡下公車的,偏偏我們上了一台沒有到塔石廣場的公車啊!!
還好,繞著繞著,我們還是來到這個廣場囉!!
廣場的另一邊搭滿了白色的帳篷,看來是有聖誕節相關的活動啊!!
海豚只對建物有興趣,接著看房去囉!!
(肥利喇亞美打大馬路)
來訪澳門,除了看老建物、吃美食,這裡的路名應該也是亮點之一吧!!
澳門的路名,大部分都是跟葡萄牙節日、人物或者歷史事件相關,仔細找找會看到很有趣的路名唷!!
這個路名"肥利喇亞美打大馬路"應該是目前海豚看到最長的路名了吧!!
完全是葡萄牙文音譯過來的名稱,不知道有沒有特殊的涵意呢????
(澳門中央圖書館)
黃色牆面、暗紅色的線條加上拱形門與方形窗,這棟建築看起來好活潑啊!!
(藝文館)
走在澳門的街道上隨手一拍就是一個特殊的建築物,拱門、羅馬柱、中式窗台,這個建物看起來有中西合併的感覺。
看看門口的標誌,看來是個藝文館啊!! 應該有一些展覽空間可供遊客觀賞唷!!
(澳門茶文化館)
又是一棟黃白色調的建築物,拱門、方窗、羅馬柱、屋簷還有一些白色的雕刻,看起來帶點華麗感。
這個文化館有系統地展現中西茶文化特色,是澳門第一座以茶文化為專題的博物館。
海豚照例只經過沒參觀啊!!呵呵!!這趟的旅程還真的是散步看建築,好多展館都是免費參觀的,沒進去參訪有點小可惜唷!!
只能說,三天兩夜的行程真的是走馬看花啊!!
(消防博物館)
搭錯公車隨意下車的結果,除了讓我們找到超市買了素食泡麵,還有經過這個消防博物館,看起來也是老建物一個啊!!
(新橋花園)
會拍新橋花園,不是因為景點的緣故,海豚記得"食尚玩家"是不是來過這裡吃美食啊!!??
有點中式建築的感覺,應該沒記錯吧!!
瘋堂地區適合漫步拍照的好地方,沒有太多的人潮,可以盡情的散步,是海豚此行最喜歡的一個景點。
旅行日期:2018.12.15